厦门市持续巩固和拓展“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原标题:厦门市持续巩固和拓展“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爱水、节水日渐成为厦门全社会的共识。图为风景优美的城市景观。(本报记者王火炎航拍器摄)
▲厦门市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图为海绵公园——翔安鼓锣公园。(资料图)
“淘米水可用来浇花,拖地板的水可用来冲厕所……”8月29日,一场节水用水小课堂在厦门市政水务大厦举行,参加者既有中小学生,也有学生家长,大家饶有兴致地边听边做记录。
在厦门,爱水、节水日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家庭、企事业单位想方设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水妙招”“节水典型”不断涌现。
作为一座滨海城市,厦门本土水资源匮乏,城镇供水主要靠“外援”。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把节水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2021年度,万元GDP用水量为6.74立方米,不到全国的1/7;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分别达到25.94%、15.80%……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全面使用节水型器具,实现节水减耗。(本报记者吴海奎摄)
2009年,厦门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多年来,厦门始终高度珍惜、重视这一荣誉,积极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持续巩固和拓展“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把节约用水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落实、政策引导、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共同创建”的节水工作良好局面,推动节水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指导厦门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厦门市于2006年编制了《厦门市节约用水规划(2005年-2020年)》,近年来又编制完成《厦门市水资源战略规划(2015-2030)》《厦门市水资源安全保障近期行动计划(2015-2020年)》《厦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和《厦门市再生水开发利用规划》等,根据本地产业和水资源特点,提出厦门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总体布局,为城市节水工作提供了指南。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美的底色。2022年3月,厦门市政府印发《厦门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工作方案》,其中多次提到节水工作,例如,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基本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广泛宣传并落实节能节水环保等。节水工作已成为厦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
厦门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公共供水中上年度月用水量在200吨以上的非居民用水单位纳入用水计划指标管理,通过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收取累进加价水费,督促用水户加强用水管理;把月用水量3万吨以上的用户和月用水量1万吨以上的特种行业用户列入重点监控名录,对其日常用水实施重点监控,加强节水管理的督促与指导,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全市已有11845户用水户纳入计划管理,全市非居民计划用水率达到90%以上。通过强化计划用水管理,倒逼企业开展节水减排技术改造,挖掘节水潜能。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是知名的触控面板生产企业,生产用水需求大。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如何更有效利用水资源,企业用足了心思。
该企业对每条生产线进行水资源回收的改造,每条生产线%;经过反渗透水处理系统后的回收水还成为冲厕用水、冷却塔补水及绿化用水,大大降低自来水的用量。
“我们通过每个节水措施,‘拧紧’一点一滴,不仅为企业省了钱,而且为社会节约了水资源。”宸鸿科技相关负责人说。
▲厦门园博苑利用园内水系进行储水,晴天用于浇灌绿化,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本报记者吴海奎摄)
遍布于地下的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既有“大动脉”,也有“毛细血管”,一旦发生渗漏,不仅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甚至还会引发道路安全事故。
近年来,厦门市结合市政提升、道路改造、地铁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和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近五年共完成255.4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
通过改造老旧供水管网和混凝土管、灰口铸铁管、镀锌管等落后管材以及漏损严重的管网,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率,提高了供水安全性和供水水质。
厦门市还大力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城市节水部门联合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生活用水器具市场检查工作,从销售源头上杜绝非节水型器具及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的生产与流通。通过检查,全市生活用水器具市场在售的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占比达到100%。
城市节水主管部门利用节水宣传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分发节水宣传传单,开展节水知识竞赛,举办节水知识讲座,面向社会群众推广节水型器具,普及节水知识。
在节水理念的带动下,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对所有老式用水设施进行全面更新,采用节水型脚踏水阀、节水型马桶和快开式水阀等用水器具,有效降低用水量。
水平衡测试是客观分析用水单位用水状况,判断内部用水合理性,梳理用水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的技术手段,可有效推动用水单位全面、合理、科学节水。
厦门市把水平衡测试的开展,纳入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内容中,要求月用水超过3000吨的用水户必须每三年开展一次水平衡测试工作。
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大型化纤企业之一。该公司非常重视水平衡测试工作,通过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找出漏水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技改,取得显著的节水节能成果。近年来,该公司单位产品取水量和万元产值取水量逐年下降。
湖里城颐公园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着五缘湾湿地公园、薛岭山公园、虎头山公园等十几座公园,各公园均完成了水平衡测试工作,且公厕均加装水表计量,有效防止管网跑、冒、滴、漏;公园还积极使用节水型器具,大力推广喷灌等节水浇灌方式,提升节水实效。
厦门一中通过开展水平衡测试,找出了用水、节水的薄弱环节,从而“对症下药”,提出节水改进建议和措施。该校思明校区投入约200万元对老旧供水、用水设施进行节水改造,学校人均生活综合取水定额逐年下降,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成效。
内田溪是翔安“母亲河”九溪的一条重要支流,过去,内田溪水体黑臭,污染严重。近年来,居住在溪流两岸的市民能明显发现它的变化:不仅水量变大了,而且溪水变清澈了。
内田溪“华丽转身”的背后,是生活污水不再往溪里排放,还将城市污水“变废为宝”进行生态补水的结果。目前,内田溪流域共有两处生态补水点,日均补水达4万吨左右,有效增强了内田溪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翔安水质净化厂把城市污水“变废为宝”,尾水可用于生态补水和市政道路冲洗等。图为出水口。(本报记者吴海奎摄)
翔安水质净化厂,就是把城市污水“变废为宝”的幕后功臣。水质净化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厂每天处理污水约10万吨,出水水质达到《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A级标准,尾水主要作为翔安浯溪、内田溪、内垵溪、店头溪的生态补水,其余部分则作为市政道路冲洗、绿化和厂区生产用水等,实现“再生利用”,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主楼旁,绿油油的草地下埋藏着一个污水再生水处理站,采用生物降解、膜过滤技术,对污水进行再生处理,日处理量4300吨。依靠这个处理站,拥有1.7万多名师生的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实现了生活污水零排放。污水处理后的中水,还可用于学校冲厕、洒地、浇灌花草及湿地生态补水等。
据统计,2021年,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总量为46804.7万立方米,再生回用水量12578.7万立方米,再生水回用率为26.87%,处理后的再生水主要回用于市政道路路面冲洗、市政绿化养护浇灌、河道生态补水以及市政景观补水。
海绵城市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厦门市先后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导则及审查要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等标准和《厦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2017—2035年)》,已构建起涵盖市、区及重点区域的三级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形成全域海绵城市“一张蓝图”。2018年正式将全市新、改、扩建项目纳入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流程。
雨天能储水,晴天能供水。厦门园博苑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对园区的各大水系进行改造,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雨水净化系统”。音乐喷泉水池是最大的“海绵”,下雨时,雨水通过水系连通管道汇入音乐喷泉水池;晴天时,音乐喷泉水池的水通过水泵,输送至各大水系进行补水,并与园区杂用水泵连接,用于园区绿化灌溉及水系循环。各大水系内的水生植物还可以起到水质过滤作用,长时间保持水质干净清澈。通过对雨水的回收利用,有效降低了自来水的用量,每天可节省自来水400多吨。
海沧一家企业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对停车场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初期雨水经过植物的净化后,减少了污染;同时,雨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储存,晴天时,就能用来浇灌草地和洗车,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全市建成区范围内可渗透面积占比达到57.7%。越来越多原本“白白流走”的雨水,正在被资源化利用,同时减少了面源污染,提升了水安全保障能力。
节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厦门市将不断加大节水建设投入,加强技术引导及科技创新,提升节水管理水平,提高水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努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家园。
●2021年度,厦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6.74立方米,不到全国的1/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5.74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51.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8.2立方米);
●全市光电子器件制造、集成电路制造、金属及卫生器具制造等10个行业的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用水量全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