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利澳注册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首页_利澳注册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全站搜索
文章正文
用大爱感动你我用光芒点亮青岛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3-27 12:29    文字:【】【】【
摘要:用大爱感动你我用光芒点亮青岛 按照从严把关、优中选优原则,经过严格规范的评选程序,市立医院东院护理部副主任孙文欣、市南区八大湖街道高邮湖路社区居民栾德鑫、市公安局市

  用大爱感动你我用光芒点亮青岛按照从严把关、优中选优原则,经过严格规范的评选程序,市立医院东院护理部副主任孙文欣、市南区八大湖街道高邮湖路社区居民栾德鑫、市公安局市南分局珠海路派出所一级高级警长陈呈章等10人荣获2020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称号;青岛市乡村振兴工作队、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青岛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群体荣获2020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群体奖;姜波、姜法春、徐德祥、陆学超等荣获2020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提名奖。据介绍,所有获得2020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以及提名奖的个人和团队事迹,都将被存入青岛市档案馆,成为这座城市的永久记忆。

  车轮滚滚,送人间真情;一次偶遇,结出一段佳话。最坚实的怀抱,聚拢起一个家庭的希望;最朴素的恻隐,激荡起无数向善的涟漪。

  2014年10月1日,贯穿西海岸新区东西的公交主干线路开通,卢振华因平日工作出色,被选拔为K1路上一名公交驾驶员。3天后,卢振华正在首末站珠山路等候发车时,一位中年妇女用轮椅推着一位大约六七岁的男孩走来,热心的卢振华赶紧下车将行动不便的孩子抱上车。当时卢振华没有想到,这一抱,会将患病男孩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次日,这位大姐又推着孩子出行,巧合的是,又是卢振华的班次,他立刻上前帮助,再一次将孩子抱上了车。大姐被卢振华的热心举动所感动,趁着发车还有10分钟,就将孩子的情况告诉了卢振华。孩子名叫“赫赫”,由于出生时重度窒息,导致脑损伤,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路、说话,每天要乘坐公交车前往市北区的专科医院进行康复训练。赫赫妈妈为了照顾他,无法工作,全家靠着赫赫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坚持康复的过程不仅十分耗费体力,孩子还要忍受住疼痛并具备持久的毅力和耐心。听了赫赫妈妈的讲述,卢振华十分难过,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这个孩子,让他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从那以后,除了每次乘车帮助赫赫抱上抱下,卢振华更把爱心从公交车延续到生活中。6年来,赫赫的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几乎全部由卢振华自费购买。他还经常把赫赫接到自己家中,带赫赫外出就餐、游玩,卢振华的妻子和儿子也非常支持,将赫赫当成了家庭的一份子。为了鼓励赫赫坚持训练,卢振华还每天为他准备一包牛奶补充营养。同事们问:“为什么不一箱箱送去还省的麻烦”,卢师傅解释说:“如果送去一箱孩子可能想不起来喝,天天给他,能够督促他坚持饮奶,同时也能让赫赫感受线年春节期间,是疫情防控工作最緊张的时候,所有社区实行封闭管理,赫赫也无法外出进行康复。卢振华知道赫赫家缺少口罩等防护物品,在反复与社区申请并检测合格后,他坚持定期为赫赫一家送去蔬菜、口罩和消毒水等物品。为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细心的卢振华总是将东西放在楼下,通知赫赫妈妈前来领取。

  6年的时间,赫赫的鞋子从36码买到了43码,赫赫的体重从30多斤一把抱起来,长到了100斤。在卢振华的帮助下,赫赫从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到现在能断断续续说出“卢……爸爸,你好……”等简单的问候,可以依靠自己步行几十米。虽然走起路来的赫赫是步履蹒跚,说出的话是断断续续,但这个字、几十步的进步承载了卢振华6年满满的爱。为了表达对卢爸爸的感谢,赫赫向妈妈索要了他跟卢爸爸这么多年的合影,用手机制作了一个“谢谢您·好人”的电子相册。看着一张张照片,卢振华的眼眶湿润了,他为赫赫的进步感动高兴。卢振华说:“未来,他都会一直陪着赫赫一起努力。”

  赫赫的情况被单位同事们得知后,不少人主动加入帮助赫赫的行列。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赫赫并不是卢振华惟一帮助的孩子。5年来,他坚持资助帮扶南屯社区春蕾女童、贫困同学家的孩子、大村留守儿童等6名孩子,累计资助金额超5万余元。

  日前,卢振华帮助赫赫的事迹相继被光明日报头版文章点名表扬,被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24小时》《朝闻天下》等栏目详细报道,并被百余家省市媒体关注转发,在全网引发强烈关注。在《朝闻天下》节目中主持人这样评论道“6年的坚持,他们背着一个病童的身影,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也成了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公交车既是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满载着善意和爱心的真情巴士在温暖这对母子的同时,随着滚滚向前的车轮,也将人间真情传递到了大街小巷。”

  危情不减胆魄,险境更显英豪。你是临危不乱的逆行勇者,侠肝义胆是你铿锵底色。浓烟滚滚,你与烈焰争分秒;绝境之中,你撞开求生的门,投射出生命最绚烂的光。

  2020年9月1日凌晨4点20分左右,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201号1号楼405户燃气爆燃,顷刻间现场一片火海,浓烟滚滚,一对母女被困屋内,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同住该单元的401户居民栾德鑫被爆炸声惊醒,他迅速冲出房间,发现楼道里的火势已经很大,于是赶紧拨打了119、120急救电话。为了争取救人时间,栾德鑫不顾个人安危,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就冲进了火海,他先是用楼道里的两个灭火器将电箱上的火扑灭,随后开始疏散同楼层的邻居。一想到3楼住户多为老年人,栾德鑫又马上冲下3楼,挨家挨户敲门疏散。在栾德鑫的帮助下,单元楼里大多数居民得到了安全撤离。但由于火势太大,405户和406户的门迟迟未能打开,栾德鑫临危不惧,深吸一口气,再次冲进火海,用灭火器砸开了406户的大门,帮助命悬一线户一家四口安全逃生。此时,405户的防盗门已经被火烧得严重变形,且现场浓烟密布。时间就是生命,来不及多想,栾德鑫强忍着刺鼻的气味再次砸开405户的大门,匍匐前进来到室内窗边,徒手将窗户砸开,并用灭火器扑灭了向外伸展的火苗,救出已经受伤的母女。由于栾德鑫扑救及时,火势迅速得到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邻居们对栾德鑫勇闯火海救人的事迹赞不绝口。

  遇难就帮,该伸手时就伸手!这是栾德鑫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信条。他的壮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工作生活点滴积累的结果。栾德鑫从2008年开始从事安保服务,主要负责奥帆中心附近区域的道路巡逻、秩序维护、应急救援等工作,无论刮风还是下雨,白天亦或黑夜,栾德鑫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专业技能守护着一方安全。2019年7月的一天晚上,奥帆中心景区游人如织,人潮涌动。19点30分左右,一名年轻女游客在颁奖平台附近拍照时翻越护栏,脚下打滑不慎落入海中。海浪湍急,这名女游客很快被冲入到深水中。此时,正在值班的栾德鑫听到呼救声,飞身下水,快速游到落水游客身边,用自己的手臂拉住她,努力向岸边游去,最终在其他安保人员的帮助下,成功把女游客救上岸,整个施救过程仅用了几分钟。“我当时在值班,听到有人喊‘快救人!快救人!看到有个人在海里挣扎,来不及多想,就直接跳进水中救人。”栾德鑫回忆当时情形说,人命关天,第一反应就是先救人,作为一名安保人员,救人是分内事。今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在奥帆中心附近有一个年轻小伙因感情问题跳海轻生。听到附近游客的呼救声之后,栾德鑫顾不上多想第一时间跳进海里救人,将人救到岸边之后,他第一时间拨打了120,并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对落水者进行了急救。

  生活中的栾德鑫也是一个乐于助人,时刻传递正能量的人。有一次栾德鑫吃过晚饭后在广场周围散步,行至广场后面一条小路时,发现一名满脸是血的男子躺在路边。栾德鑫见状立刻上前询问情况,发现该男子满身酒气,他立刻搀扶起这名男子,并将其送到了附近医院。到达医院后,栾德鑫又通过该男子手机中的通讯录联系到了他的家人,在他的家人赶到后,栾德鑫才悄然离开了医院。日常生活中,栾德鑫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乐于助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比如坐公交车见到老人上车要主动让座,对于别人的帮助要铭记于心,学会感恩。

  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岛市民,栾德鑫在工作和生活中几十年如一日,遇难就帮,助人为乐,默默无闻地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成为群众身边的英雄。

  1600多个日夜,你用无微不至的陪伴,抚慰了失独老人心中的伤。双臂上的牙印,你不觉痛楚,那是老人视你如子的勋章。一诺千金重,一信日夜长,不朽的雷锋精神熠熠闪光。

  1992年,18岁的王军入伍到雷锋生前的所在部队——沈阳军区工兵团,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部队中,王军感受着雷锋精神。那时,他对自己立下诺言,要做一个像雷锋一样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人。1997年,王军光荣加入了中国。2005年9月,王军转业进入税务系统,军装换成税服,哨位变成岗位,但无论在哪里,他对诺言对坚守丝毫没有改变,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热心助人、无怨无悔。

  2016年夏天,王军的战友、同事任虎成意外去世。王军在悲痛之余,面对丧失独子、痛不欲生的任大爷和陈大娘两位老人,他轻声对老人说:“别怕,还有我。”一诺千金重,一信日夜长。从此以后,每日60公里的往返、柴米油盐、寻医问药……1600余个日夜,见证了他不是亲子犹胜亲子的温暖陪伴。

  家住在浮山后的王军,每天往返60公里到西海岸新区,带老人去海边散步、聊天,帮他们做家务。老人想吃一家老店现炸的油条,他大早起床去买;煤气卡欠费,他立刻去充值;家里药没了,他利用工作间隙去送药。一次,老人家里电脑失灵,快把他们急哭了。王军知道,电脑里保存着战友生前的照片和视频,是二老的精神支撑。三伏天里,王军四处奔走修复了硬盘。再次看到电脑中孩子的照片和视频时,老人开心地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在老人家中的挂历上,还记载着很多这样的事:“6月11日,军儿办煤气卡、修电脑”“6月18日晚,军儿来陪游玩,开心”“12月3日晚,王军逼我学手机”……一句承诺,让王军成了老人的“军儿”。

  2020年4月7日一大早,王军照例去看望老人,却发现大娘意识有些不清醒。医院检查发现,大娘已是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至大脑及全身,手术、化疗都不适合做。此后,王军每天下班都守在大娘身边。大娘身上疼,他给按摩;大娘吃不下饭,他用给喂流食;大娘卧床不能動,他给大娘剪指甲、换药、擦身体……大娘每次都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一遍遍念叨:“军儿,我的儿。”王军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同事们,先后有20多位同事加入到这场爱心接力援助中。

  5月30日,陈大娘因病抢救无效去世。按照遗嘱,王军为大娘料理了后事。4年前,他送战友最后一程时,立下了给老人养老送终的诺言;4年来,他一直坚守自己的承诺。陈大娘临终前把老伴托付给王军。如今,王军就近把任大爷安排在身边的养老院,依然每天去养老院看望任大爷,推他到外面晒太阳、聊天,帮他解决生活的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一诺千金”的重量。

  近年来,王军积极无偿献血,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铜奖;先后资助青岛市黄岛区、胶州市等地的9个贫困孩子上学;为患病同事、战友母亲等捐款近3万元;通过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捐款5万余元。同事换肾在家修养,不愿接受单位组织的捐助。王军自己买慰问品,逢年过节送去,说是单位让他捎去的工会福利。就连难得去一次的西藏自驾游,也是带着一车衣物送给日喀则的贫困家庭。诸多数字和善行,诠释了一名税务干部的无疆大爱,彰显了员的使命担当。2019年王军先后获评“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

  王军说:“这些事情,谁碰到了都会去做。我在部队时就和自己约定,要做一个雷锋一样的人。当别人有困难时,就应该挺身而出、尽力而为。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我能够坚持到现在。”这就是王军最朴实的初心,最平凡的动机。

  一件小事,坚持下去就是大事。一份承诺,始终坚守就是美德。王军没有做舍生忘死的事,也没有做惊天动地的事,只是用20年的“水磨功夫”一次次献血、一次次捐钱、一次次帮助别人。因其数量而成壮举,因其持久而铸厚德。王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深深鼓舞和感染着越来越多的青开税务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他们的善举,将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一句“芳姐”,是那千百颗心灵最亲的呢喃,一声“妈妈”,是你三十年耕耘最好的报偿。三尺讲台精确丈量你理想的高度,满身痛楚令你站得辛苦,却挺起了孩子们的脊梁。育得桃李满天下,慈母之心绽芳华。

  从教30年,她像一株芳香持久的草木,坚守着脚下的土地,无论肥沃还是贫瘠。从平度西南洼的张家坊小学到北部山区的蟠桃中学,再到西部的唐田校区,她把自己最美好的人生时光都献给了农村教育,也从那一片片热土中得到深情滋养。她爱生如子、倾心付出,帮助一个个“问题”孩子重返正途;她以淳朴的爱和无悔的站立,以富有特色的精湛教学技艺,为一批批懵懂的少年开启理想,让一群群雏鹰飞得更高更远。她所带班级多次荣获青岛市先进班集体。她,就是青岛市优秀教师——平度市西关中学高级教师孙立芳。

  那年,孙立芳刚接初三九班,就发现班里的小伟(化名)状态异常,头发蓬乱,神情迷茫,与同学们格格不入。原来,他因母亲突然离世,受不了打击,得了轻度抑郁症。孙立芳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他,给他洗衣服、补课、做了可口的饭菜叫他一起吃。渐渐地,小伟跟孙老师开始主动交流了。

  可正如坚冰的融化,并非一日之功。一天,孙立芳突然接到小伟父亲打来的电话,说小伟犯病把家里砸了个稀巴烂,要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孙立芳马上就往他家赶,到了现场,只见几个人正七手八脚地把小伟往车上拖。小伟扭曲的脸和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着她的心,她快步上前,使劲拉起小伟的手,护住他。小伟也像找到救星一样,抱住她,哭喊着:“老师,我不要去精神病院,我要当你的孩子!”她含泪拥抱着小伟。她深知,这个突然间失去母亲的孩子,太需要关爱了。从此,除了母亲一样的爱与关心,她还用自学的心理学知识对小伟进行心理疏导。几个月的持续努力,小伟变得开朗阳光了。初三毕业,小伟拿到平度一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偷偷塞给孙老师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妈妈,谢谢您!”孙老师的眼睛湿润了,这是多么珍贵又无价的回报呀!

  像“高手”一样去担当,温润学子的成长。2017年,孙立芳到唐田中学支教,接手八年级2班,老师们都说这个班很叫人头疼。看似柔弱的孙立芳只是淡淡一笑,毅然挑起了班级管理的重担。班级成绩差、午睡纪律不好,她干脆就住在教室,课间给学生补课,陪着学生午休。一年来,她一个安稳的午觉也没睡过。言传身教的力量总是巨大的,二班奇迹般地成为最优秀班级。期末家长会结束后,家长们围着孙立芳,紧紧握着她的手、流着泪……1年支教结束,唐田的语文成绩由全市的倒数第四名上升为全市第七名。而当得知孙立芳在初三就要离开时,好多孩子哭了,家长们写了联名信,挤满了校长办公室,坚决要孙立芳留下。看着孩子们期盼的眼神,难却家长们的盛情,孙立芳把身体每况愈下的父母托付给丈夫照顾,毅然留了下来。孩子们高兴地拥抱着她。为了让曾患有肺结核的小雪消除自卑,她还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跟她谈话,给她补课。她连续两年被评为唐田中学巾帼英雄、教学贡献特等奖。也被老师们称为“治乱高手”,学生们喊她“全能老班”。她却说:“哪里有什么高手过招,平凡如我,只是多些职责担当,多些付出罢了。”

  至今,50岁的孙立芳老师依然在送毕业班接毕业班的辛苦循环中,任两个班的语文课,担任语文备课组长。2020年疫情后返校,一个班分成两个班,她就教了4个班的语文,每天上到8节课,还要给学生消毒,测体温,中午和学生在教室同吃同睡,几个凳子拼在一起,本来椎间盘就有毛病,腰腿疼得更频繁了,腿也跑肿了,她依然忍着疼痛站着讲课。仿佛站立,就是她的职责。

  孙立芳爱这三尺讲台,她爱一批批飞鸟一样的学生,教育事业是她一辈子挚爱无悔的选择。一瓣心香植厚土,像母爱一样的初心大爱,让她充满了职业担当和无尽的力量。她深知,唯有爱,最能诠释教育的涵义,唯有爱的奉献才能照亮学子们的心路。

  白衣作战袍,慷慨赴荆楚;去时冬未尽,归来春芳菲。救治,分秒必争,你与肆虐的病毒短兵相接;清零,平安凯旋,黄冈的大地上吟唱着你们的传奇。

  2020年9月17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0年2月至7月“中国好人榜”。来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名身边好人登上“中国好人榜”,他们中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孙文欣。

  作为一名工作20多年的呼吸专业护理专家,历经“非典”、H1N1甲流、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疫情的考验,多次出色完成抗疫救治工作,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山东好人”“山东省最美护士”“青岛市十佳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青岛好护士”等荣誉称号,并获得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

  逆流而上的勇气。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孙文欣便毫不迟疑地向护理部递交了请战书:“我参与过非典、甲流、禽流感的救治工作,无论专业还是经验我都具备,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去一线,我随时待命!”疫情的考验,培养出了孙文欣过硬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医者情怀。

  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夜,孙文欣接到次日清晨随医疗队赴湖北抗疫一线的通知。面对未知的凶险,万般牵挂压在家人的心头,但是她的老父亲依然笃定地说:“每次疫情发生时,你都有任务,这是你的职责,照顾好自己,不用牵挂我们,一定做好防护。”爱人说:“家里交给我,你放心!我们等你平安回来!”家人的支持理解成全了她的医者担当,更给了她逆流而上的勇气!

  越是艰难越向前。当时的湖北黄冈疫情形势严峻,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的更为艰难。孙文欣担任青岛医疗队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和第四护理组组长,既是前线冲锋的战斗员,也是最基层的指挥员。

  随队驻扎黄冈大别山医疗区域中心后,由于该中心尚未启用,暖气、空调等配套设施均未到位,地上还堆着建筑垃圾,为了尽快完成隔离病区建设改造接收救治病人,医疗队一边与当地医疗机构、建设部门等积极配合,一边号召各组组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攻坚克难、连夜“开荒”。孙文欣和组员们冷了、饿了,就围着一个“小太阳”边取暖边扒口盒饭;累了、困了,就挤在铁架床上裹着棉被打个盹,经过30多个小时的奋战,隔离病区终于初具规模。

  和感染病人的“亲密”接触。孙文欣所在的病区有床位50张,接收的多是病情较重的病人。由于病区没有保洁员,病人也没有家属陪伴,护士不仅要随时监测病人病情,还要给他们吸痰、输液、送饭、打扫卫生、消毒消杀、搬运物资。

  “戴双层口罩、帽子、3层手套,再加护目镜、防护服等,会有些憋气,行动起来挺笨重的。很快护目镜上就都是水雾,根本看不清人。时间久了口罩、护目镜会位移,但不能用手去调,一个班下来,耳朵、额头、鼻梁都勒得生疼。” 孙文欣说:“第一次给病人打针的时候,根本看不见也摸不到血管,但是那位阿姨很配合,她鼓励我说:‘莫慌,慢慢来。穿刺成功后,阿姨开心地说:‘小姑娘打针好耍拉,你蛮杠!意思是:‘小姑娘打针麻利,你真棒!让我备受鼓舞。”

  为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土生土长的青岛大嫚自学起了黄冈方言。孙文欣随身携带方言常用语手册,主动和患者沟通,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病魔。她在病人信息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比病毒更顽强的是我们,比病毒传播更快的是爱!山东医疗队暴击新冠,加油!”

  黄冈清零凯旋而归。2020年3月18日,随着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最后2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黄冈确诊病例全部清零。经历了57天与新冠病毒的生死竞速,孙文欣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山东医疗队共收治411名病患,其中重症、危重症92人,这一切离不开每一位队员的辛苦付出,孙文欣也整整瘦了10多斤。2020年4月5日,孙文欣终于回到了家乡青岛,当看到丈夫和儿子带着鲜花来接她的那一刻,她卸下了坚强的外表,让泪水肆意流淌。

  公其心,万善出。三历生死,你从此为大义奔走,让冰冷的法律条文深入人心,也有了温度。扶弱助困,坦荡荡一身正气;普法解惑,显昭昭家国情怀。

  她秉承“不以代理案件数量和收入多少衡量自己,而是以是否忠诚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准则,尽己所能的用法律为全民普法、和企业发展护航,孜孜不倦的她展现出新时代法律工作者的社会担当和魅力风采。

  装着家国情,为全民普法不言乏力。2008年律所成立之初,正航律师事务所就开通了免费为市民提供法律帮助的热线,十几年来,李秋航带领所里的律师奔走在青岛举办公益法律讲座,在12345热线做值班律师,在青岛电视台《新说法》栏目中做普法宣传……作为按时间收费的律师,李秋航却把大量时间用在了义务普法上,因为她心中一直有着提升全民普法水平的家国情怀。

  自2011年通过央视海选成为CCTV-12《法律讲堂》主讲人后,李秋航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在检索海量资料中。时年她的律师事务所业刚成立,业务量处于逐年上升阶段,加之丈夫在部队,李秋航虽然独自承担律所和家庭两大重任,仍然坚持精心打磨每期稿件。选什么题,怎么讲,怎么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在这些问题上,她永远追求完美,最终把枯燥高深的法律条款变成形成一个个生动易懂的法律故事。

  常年的工作、生活重压导致多年顽疾爆发。2017年年末的一次节目录制前夕,李秋航因疾病连续数日水米未进,为不影响节目排期,她录制了两期节目。走下讲台时,人已经濒临虚脱,仍坚持走到监视器前观看讲演录像,跟编导沟通,确认节目录制状态完美后才肯接受治疗。2017至2018年期间,她甚至有几次面临抢救,但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她依然保持每月录制2至3期节目的高频节奏,最终50多期精彩节目迎来高收视率。

  2020年7月李秋航更忙了,每周她都会拿出固定时间跟同事们研究《民法典》微视频的拍摄。当初在《民法典》国草案征集修订意见时,她提交了10多条修订意见,部分意见在修订《民法典》时被采纳。法案颁布后,李秋航率先拍摄了百期公益普法微视频,网络点击率已超百万。

  铁肩担道义,为奔走维权。“法律援助献爱心,8年官司见晴天”,这是李秋航办公室里挂着的一面锦旗,是一级伤残的谭女士送来的。谭女士上班的途中被撞成重伤,肇事车辆的所有权单位却移花接木没了下落,没有任何的结果,家中已经是家徒四壁,生活陷入绝境。李秋航接案后,免费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过大量的走访,几十天的调查取证,终于在一份改制档案中找到了肇事车辆的踪迹。当70多万元的赔偿款交到谭女士的手中时,她激动地说:“我8年的官司终于看见晴天了”。

  在李秋航的带领下,正航律师事务所始终致力于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工作,被授予“山东省老年人公益维权服务示范站”“青岛市反家暴公益维权服务站”等称号。

  2020年,疫情来势汹汹。李秋航坐不住了,她关心的是国家经济不能垮、支撑国家经济的企业不能垮。她第一时间加入了青岛市律师抗“疫”志愿团,参与编撰了省律协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的《新冠疫情背景下企业操作指引手册》,她带领正航律所的律师们,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复产复工法律咨询,与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反复沟通,分析利弊,其中成功化解了一起标的额近千万元的合同纠纷案件。

  作为政协委员,先后提交了《关于疫情时期优化口罩配购案》《关于扩大“保经营稳发展政策措施”适用主体范围案》《关于疫情时期尽快实现青岛互联网法院建设案》等提案。疫情期间,还先后向青医附院赴武汉一線医护人员个人捐款5万元、捐赠鸡蛋100箱,并向贵州司法局捐赠口罩522个,用于支援贵州的防疫宣传工作。2020年5月,李秋航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民政厅授予“全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你是社区的“活字典”,也是警民的“连心桥”。十八载,你栉风沐雨,把百姓的安危装在心里;千桩事,你事必躬亲,将警务细节做到极致。一名社区民警的忠诚使命,被你升华为荡漾街头巷尾的和谐与安宁。

  在香港花园社区里,有这样一位“平凡”英雄——拎着一个旧布包,整天为了家长里短东奔西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可脸上永远挂着温暖的笑容。他就是陈呈章,一位从社区走出的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2002年,当陈呈章被派到香港花园社区时,这里已更换了4任社区民警。香港花园是丁家庄、辛家庄拆迁安置社区,片大点多、地理位置优越,云集了近千家单位、场所,是当时青岛出了名的“大杂院”,治安状况十分复杂。“哪里需要离群众近,我就到哪里去。”刚从部队转业入警的陈呈章明知这是个“硬骨头”,还是决心挑起这个重担。

  陈呈章刚开始去走访,连门都敲不开,没人听他讲话。“敲得开门、说得上话、交得了心”——他将这作为贴近群众的切入点,挨家挨户去走访,多时一天楼上楼下能跑十几公里,仅落户材料入户调查一项,每天就要完成近百份。“陈警官线多条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小商铺,5000多户居民不少都是出租屋,他白天晚上不停跑,硬是将‘一标三实的底数摸了上来。”当时一位同事的社区干部评价说。

  在香港花园社区警务室档案柜里,近1米高的纸质资料整齐排放着,这都是老陈的“心肝宝贝”。在陈呈章建立的22种档案里,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重点人员,企业、商店、甚至流动的小吃摊位无所不有, 40多万字的社区资料按人、物、地、组织分门别类、应有尽有。凭着“行万里路、进千家门”练就的硬功夫,陈呈章成了社区里的“活字典”。

  多年来,陈呈章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断探索社区服务管理新方法。香港花园社区现有80余名孤寡、空巢及行走不便的老人,为更好服务这些老年人,陈呈章建立了“警民相约”机制,架起了一座便民服务的“桥梁”。近年来,陈呈章上门为老年人办实事、解难题200余件,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香港花园外来人口多,聚集了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境外居民,走在小区里,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随处可见,这里仿佛就是一个小联合国。多年来,陈呈章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多达上千起,没有一起引起涉法信访事件。为解决涉外纠纷这个难题,陈呈章成立了由民警、律师、外管联络员组成的联合调解小组,成功调解涉外纠纷50余起。

  疫情面前勇逆行,做好平安守门员。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危急时刻,陈呈章挺身而出,联合社区党员带领群众,演绎了一幕幕“抗疫真情”。他带头成立社区“疫情防控宣传队”,走街穿巷向过往行人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张贴市南分局警方公告,深入居民户、商铺进行详细解释。利用党建+微信的形式,向群众推送疫情防控知识。争锋多面把社区疫情防控知识传递到居民心里。

  疫情防控的重点是流调,关键是居家隔离人员。陈呈章把摸排管控的责任扛在肩,组建了1支由120人的摸排突击队,仅用一周时间就把社区13800余人摸排了一遍。对摸排出的离青返青人员,陈呈章通过电话询问,车辆查询、机票确认等多种途径,掌握了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人员来社区,社区居民去疫区的活动轨迹,从中确定了38名隔离对象,陈呈章冒着被新冠肺炎传染的风险,亲自陪同医生上门随访,在给隔离对象提供服务的同时,对他们实行24小时监督,确保居家观察人员顺利度过了隔离期。

  在做好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陈呈章主动请缨,要求承担入境人员集中隔离酒店执勤任务。他舍小家顾大家,把年迈的父亲托付给兄妹,克服自身年龄大,患有高血压及多种疾病困扰,积极投身隔离酒店抗疫一线。期间,他对进入酒店的人员、物品,他逢人必登、逢物必检,对思想不稳、心理焦虑的留观人员,陈呈章总是耐心疏导、不厌其烦,用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应有贡献。

  你是资深“技术宅男”,更是城市“无价之宝”。34年钻研练就一身绝技,“钻头”精神磨砺出大国工匠的担当。父母妻儿你无法常伴左右,却让融融暖意在千万个家中流淌。

  胡克涛1987年参加工作,在热电行业一线年来,他坚守着“精益求精、久久为功”的工作作风,用自己一项又一项的创新成果推动行业创新技术不断进步。

  金莱热电是一个老企业,不少设备因运行多年逐渐老化,供热效率大大降低,每年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对此,胡克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2年,他主动请缨,带领检修班对投运最早的一号汽轮机进行技术改造。他白天带领检修班的同事拆装设备研究改造方案,晚上挑灯夜战攻读相关书籍。就这样,凭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顽强意志,胡克涛带领团队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任务,一号汽轮机组一次性启运投产成功,为公司节约资金260余万元。

  在金莱热电,胡克涛是出了名的技术狂人!对于工作,他身上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头精神”,为了解决一个难题,他甚至能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因此有人说:老胡工作起来就像个疯子!可正是这样一股子“疯”劲,让胡克涛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他,带领检修班将公司水处理系统的60多个管道阀门进行了升级改造,每年节约资金20多万元;是他,独创了“电烙水持温轴瓦修补法”,有效解決了汽轮机轴瓦损坏只能返厂维修的弊端,为企业节约资金60多万元;是他,自行设计并安装了轴封加热器和自动疏水器,成功解决了背压机组运行影响抽凝机组掉真空的难题;还是他,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半个多月的苦心钻研,突破双路水温可调节技术难关,每年节约蒸汽5000余吨,降低供热成本100多万元。一个个闪光的科研成果,让胡克涛当之无愧地成为一名行业尖兵。

  然而,面对鲜花和掌声,胡克涛很淡然,他的想法是:一个人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班组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企业的强大生命力必须依靠全员创新。2013年,公司创建了胡克涛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他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作用,组织技术人员策划技改方案;对年轻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实地讲解。创新工作室也成为能源热电青年技能培训实作基地和青岛市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在金莱热电,胡克涛还有一项很出名,那就是“啥都不会”:不会打牌、不会下棋、不会唱歌,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都与他不沾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7月初,胡克涛80多岁的老父亲忽然觉得胸口发闷,咳嗽不止,当时正值三号汽轮机大修,胡克涛天天加班,脱不开身,便让妻子抽空陪父亲去医院做检查,19日下午,忙碌工作中的胡克涛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老父亲被确诊为肺癌转肝癌晚期,这个消息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妻子劝他:“爸爸一直想到南方看看,再不带他去,你会后悔一辈子的!”领导得知情况后,也找他谈话:“克涛,工作的事先放一放,照顾父亲要紧。”沉思许久,胡克涛缓缓起身,坚定地说:“请领导放心,家里的事我能处理好!”他说服了妻子,白天带领团队人员维修设备,晚上不管加班到几点,他都会赶去医院守在父亲病床边悉心照料,父亲心疼地对他说:“涛啊,你的工作那么累,就不用管我了,回家好好睡一觉吧!”看着父亲那被病痛折磨的几乎扭曲的脸,他强忍着悲痛,憨憨一笑:“没事儿,爸,我不累,多陪你一会儿!”每天早晨他都是满眼血丝的来上班,但却从未迟到过。团队的人员都被他这股劲头深深地打动着。直到历时1个多月的设备大修圆满结束后,他才仔细地交代好所有工作,陪父母乘上了南下的列车,在父亲的有生之年帮他圆了期盼已久的江南梦。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做保证;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精神来驱动;民族的复兴,需要担当精神来支撑。无数像胡克涛一样勇于担当、争创先锋的匠人们奋战在技术岗位的第一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誓言铮铮,初心不忘,失足的人们有了一技之长。高墙内的安然无恙,铭刻着你的奉献与担当。崇高的灵魂不以生命长短来度量。这一生,热血忠诚;你走后,千古流芳。

  投身警营,百炼成钢。怀揣着从小到大的“警察梦”,孙明1999年从天津理工学院毕业后就毅然投身警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参加工作后,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监狱事业的执着热爱,孙明始终坚守监管改造一线,模范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他所在的监区押犯构成复杂,长年在押重刑犯超过90%,执法风险高、管理难度大、工作任务重,是典型的“老虎笼”“炸药库”。孙明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劳动改造手段,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开展罪犯劳动技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激发罪犯改造积极性,提高罪犯劳动改造质量。作为监区骨干,孙明经常早晨7点就到车间,晚上22点才回家,有时办公室的灯一亮就是一个通宵,时间太晚了就干脆睡在办公室,同事开玩笑地说:“再不回家小心老婆不让你进门了”。他却笑道:“她是教师,晚上也要备课,我们这叫互不干涉、两不打扰”,这种“上班两头不见太阳、下班两头不见孩子”的状态,他整整坚持了7年。在他的指引帮助下,500多名罪犯先后获得劳动岗位技能等级资格证书,不少人凭借在监狱里学习的一技之长在刑满释放后自主创业开公司、办工厂,走上了自食其力奔小康的重生道路。

  2020年初,当孙明得知监狱即将实行封闭执勤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向监区请缨,要求首批带队参加封闭执勤。“请监区同意我首批参加封闭执勤,我给大家打前站,保证完成任务,请组织放心!”在很多人还在家中“宅”着防疫的时候,孙明已连夜带领着监区7名执勤干警逆行出征,迅速投入战斗。面对疫情初期的严峻、紧张形势,他连续60天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父亲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17岁的儿子正在高考冲刺期,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多陪在他们身边,但他坚持“工作更需要我,这里就是我的战场!”在2月封闭执勤最紧张、最疲惫、最难熬的日子里,妻子的“鸿雁传书”飞跃大墙:“我心疼你不分昼夜的工作,但我更理解你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的老公也是逆行的英雄,祝愿所有监狱人民警察平安,祝愿所有的家庭平安,祝愿伟大祖国国泰民安”。然而,就在新一轮封闭执勤即将换防回家、中秋团圆的黎明前夜,孙明却没能履行回家的诺言、完成妻子的心愿,没能回到他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的父母、妻子、儿子身边,永远倒在了他的战场。

  2020年9月29日,他在值守完零点到3點的值班之后,放弃第二天休息,一直靠在罪犯改造现场,进行安全巡检,直到下午17点半收工,晚上19点左右又组织分监区干警开会,通报安全巡查情况,部署安排有关整改工作。在将所有事情安排妥当,安排4名战友回去休息后,他自己却坚守岗位、值勤带班。晚上19点56分,孙明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钟表不知疲倦运转了20多个小时后,在执勤岗位上突发疾病一头晕倒,无法站立,后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因公牺牲。时间在这一刻静止,英雄永远地倒下了。回看这一日满满当当的工作安排,孙明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了党的监狱事业,直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孙明走了,走得是如此匆忙,他还有太多的工作规划还没来得及实施,还有太多的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再也不能回到温暖的家,陪着父母安享晚年、守着妻子一起变老、看着儿子成家立业。他再也不能回到他挂念的工作岗位,在高墙电网下挽救迷途的灵魂,默默守护一方平安。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将生命定格在了45岁。

  斯人已去,浩气长存。孙明从警21年来,怀着对政治信仰的不懈追求和对监狱工作的满腔热爱,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用无私无畏的实际言行,践行了对头顶警徽的庄严承诺,谱写了一曲监狱卫士的豪迈之歌,为平安山东、平安青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没有惊天动地,你用最朴素的美德,滋养出整个家庭的爱意满堂。孝悌之道,家风绵长,岁月催白了你的鬓角,更彰显你的至善纯良。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提起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城阳村社区的徐秀玉,村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慈祥、坚强、能干,徐秀玉的丈夫由于常年忙于工作,60多岁的徐秀玉独自承担起照顾已进入百岁之年的婆婆及家里的大事小事,她用善良、坚韧和执着更好地诠释了中华孝道文化的精髓。

  45年相守陪伴,演绎“婆媳情深”。已经68岁的徐秀玉,婆婆袁栾氏出生于1916年,已经是104岁高龄了。在照顾婆婆的45年中,所有的酸甜苦辣,无法用语言表达,徐秀玉不图名利,无怨无悔,精心服侍婆婆的日常生活,40多年来如一日。虽说有苦有累,在她看来这是她做儿媳应该做的,她也为家中有一个百岁老人而骄傲。

  走过一个世纪的袁栾氏,无疑是幸福的,袁栾氏身体还算硬朗,生活基本自理。45年的婆媳生活使得袁栾氏和徐秀玉两人亲昵无间,婆婆的衣食住行都装在徐秀玉的心里,徐秀玉的一言一行婆婆也都看在眼里。

  袁栾氏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出嫁后,她一直和儿子一起生活,没分过家。徐秀玉嫁到袁家已经45年了,这45年来,丈夫袁以松忙于工作,照顾年迈的婆婆、收拾家务,基本全靠徐秀玉一个人,但是她从来没有怨言。婆婆袁栾氏是个闲不住的人,时常也想帮徐秀玉分担点家务,可毕竟岁数大了,力不从心,徐秀玉也从不敢“麻烦”她。

  徐秀玉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婆婆洗脸、擦手、梳头,给婆婆做饭,等到婆婆吃完饭,她又开始扫地、洗衣服,忙着收拾家务,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婆婆驼背很厉害,腰酸背痛,徐秀玉总是拿来热水袋和抱枕,侍奉旁边,焐在婆婆的腰处,减其疼痛;婆婆爱看电视剧,但因视觉衰退,看不清楚,又因记忆力、理解力退化,常常搞不清楚剧情,徐秀玉就总是陪在身旁,细心解说。

  为了让老人过得舒心,有个好胃口,徐秀玉在饮食上格外注意,一日三餐换着花样做婆婆爱吃的饭菜,今天捏水饺,明天包包子,后天擀面条,天天不重样。婆婆喜欢吃肉,徐秀玉就隔三差五地酱牛肉、红烧排骨、炖肘子……费尽了心思,花费了工夫。“除了不吃辣,其他不挑剔,胃口好的时候,一顿能吃10个饺子呢。”徐秀玉一边说笑,一边看着婆婆,满脸的宠溺与自豪。她还经常陪婆婆说话、按摩身体。

  长时间的照顾与陪伴让徐秀玉跟婆婆之间培养出了非常深厚的感情,40多年来婆媳二人从未红过脸、吵过架,多年的婆媳变成了母女。

  2019年冬天流感肆虐,婆媳两人都感冒了。徐秀玉深知高龄的婆婆经不起感冒折腾,强忍浑身酸痛不适叫来儿子一起把她送到医院治疗。在住院治疗期间,婆婆胃口极差,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口的汤羹随时给婆婆热着,在婆婆的病榻前守候,成了婆婆的“特护”。

  婆婆出院后,身体虚弱完全不能下床,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徐秀玉跟婆婆同睡一张床,喂饭、端尿、擦澡、按摩,夜里只要听到一点动静,她就赶紧起来,有时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3个月过去了,婆婆奇迹般地康复,从不能翻身到下床如厕、客厅久坐,再到全家围桌吃饭,老人家的精气神让子女们惊叹不已。2020年农历七月初八,家人们为袁栾氏老人庆祝了104周岁大寿。“我的这个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现在不能走路了,一步也离不开她,也真让她受累了……”徐秀玉的婆婆对她赞不绝口。

  传承优良家风,诠释孝行天下。老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儿女工作顺利、孙辈乖巧……对于现在的幸福家庭生活,徐秀玉非常满足。在与婆婆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徐秀玉的两鬓渐渐斑白,那是岁月滑过的印痕,是历经沧桑的安宁,而这传统美德早已深深烙印在子女们的心里,一代又一代传承不息。

  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心系百姓冷暖疾苦。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不舍昼夜砥砺担当。舍小家,顾大家,不言悔,只为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掉队。你们在青岛的沃野乡间,绘出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壮美画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8年6月,习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要“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是中共青岛市委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

  2018年4月以来,中共青岛市委率先在全省选派20个乡村振兴工作队,派驻20個经济相对薄弱的镇街、100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开展联镇帮村工作。按照中共青岛市委要求,市委组织部指导相关区市选派108个乡村振兴工作队,派驻83个镇街、601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全覆盖。派驻以来,工作队成员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围绕“三联三作”强镇街、“三帮三促”兴村庄,扎实开展联镇帮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对青岛市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做法作出批示:“很好!望继续推进工作落实,适时总结经验。”

  乡村振兴,农民群众是主体。派驻平度市店子镇乡村振兴工作队,始终坚持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大批民生“老大难”问题入手,协调各方筹措资金105万元,建设2公顷的避雨大棚,租赁给本村农民创收,同时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万多元;积极协调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等市直单位,争取资金700余万元,对村庄的大街小巷进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等,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20年初,一场突如起来的疫情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因疫情防控需要,西海岸新区王台镇的13家农贸市场全部关闭,这直接导致了北柳圈村0.67公顷油菜、0.4公顷菠菜、1.3公顷大葱、1公顷香菜等出现了滞销,群众内心充满焦虑。面对这些困难,西海岸新区派驻王台镇乡村振兴工作队没有退缩,在一边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一边主动联系农业部门,组建起“王台镇蔬菜种植户供需交流群”,对接引入蔬菜协会、供销社、商超等大型客户,推动信息共享,供需“见面”、电商交易、线下订单发货、物流配送等,实现蔬菜日交易量5000斤以上,解决了菜农的“燃眉之急”。

  “舍小家、顾大家”是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真实写照。两年多来,乡村振兴工作队冲锋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创造了不平凡的联镇帮村业绩,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市派平度市古岘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王人栋,虽然身患重疾,但仍坚守扶贫一线年扎根基层,先后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帮助前朱毛村争取美丽乡村建设、污水处理、水肥一体化建设、太阳能路灯等项目资金1100余万,把一个远近闻名的“刺头混乱村”变成一个稳定富裕村。

  乡村振兴工作队派驻以来,结合自身实际,搭建对上沟通的载体和机制,拓宽对上联系的渠道,帮助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项目,以“攥指成拳”的合力,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镇街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发挥自身优势构建联通“纽带”。镇街党委、政府对上联系协调耗费时间长、精力多,项目落地不顺畅,是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老问题。派驻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工作队深入一线后,通过走访调查、座谈,详细摸排镇村对上级政策的需求,建立起资源与政策需求档案和实办实事档案,帮助街道规划了占地158公顷的包装产业园,全力打造国内智能化水平最高、产销规模最大的智能包装印刷园区和包装行业第一个“无人工厂”,已吸引10家企业入驻建设。

  乡村振兴工作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针对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弱化、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子不宽、民生和公共服务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坚持帮党建促引领、帮发展促增收、帮民生促和谐,千方百计为帮扶村庄寻找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推动帮扶村庄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有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一张白纸”到“领跑世界”,历经磨难也动摇不了为国争光的信念,你们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走下云端。英雄的团队还在路上,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是“中国智造”的传奇续写,迸发出激荡人心的中国力量。

  “连钢创新团队”是以工程应用研究员张连钢同志为带头人,老中青搭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团队。核心成员8人,骨干成员25人,其中党员21人。

  张连钢是青岛港首席高级工程师,自动化码头项目组组长,也是“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连钢创新团队”始终坚定“弘扬民族志气、勇争世界一流”的家国情怀。带着“建设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在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考察交流没有取到“真经”。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张连钢和团队深刻认识到,“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团队定下目标: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3000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按照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的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至10年。张连钢提出,“这个速度等不起”,他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每个参与者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建设者和经营者等多职责角色,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仅仅是集装箱卡车出入码头的闸口,团队就前后设计了40多稿布局方案;装卸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10多万次。就这样,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连钢创新团队”始终坚守“忘我拼搏奉献、担当时代使命”的崇高境界。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直面困难,一路迎难而上。团队深知:创新就是九死一生。面对自动化码头这个陌生的技术领域,团队没有一人退缩,他们拿出靠上、拼上、豁上的信心和勇气,全身心扑在项目上。白天跑现场爬设备、开会研讨攻关难题,晚上聚在一起修改方案、查源代码,从一缕缕游丝般的光明中寻觅成功的希望,从一次次失败的痛苦煎熬中探求胜利的曙光。团队每个人都将自己对工作的热忱和负责发挥到了极致:流程操作组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有时因为一个细节的调整,所有的数据都要重新核算;IT组勇担软件开发重担,构建了基于企业云架构的码头双活数据中心;设备组反复研究、比对、分析,确定最佳设备规格;土建组只有一个人,却以一当十。还有些人,把这项工作当作事业和生命扛在了肩头。张连钢作为团队主心骨,身先士卒,带着病躯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被称为“拼命三娘”的女汉子李永翠,刚进项目组时女儿只有5岁,因为长时间扑在项目上,无暇照顾女儿,年幼的女儿一听到“自动化”3个字就会生气地捂住耳朵;负责网络系统的徐永宁,在码头数据中心调试的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在妻子生命最后的1年多时间里,晚上陪床,白天照常上班,从没有耽误过工作;堆场组的管廷敬,在最后攻坚决胜阶段始终坚守岗位,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都没能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

  以码头堆场建设为例,堆场混凝土梁面平整度,业内允许误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但为了能让自动化设备在抓取集装箱时,定位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团队硬是把这个标准控制到了正负2.5毫米的极限,相当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因此创造了一项新的行业标准;针对自动导引车的供电模式,团队大胆采用先进的钛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设计制造了不用换电池的导引车,作业过程中自动完成充电,续航里程无限制,不但节能环保,而且减重十几吨,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并节省换电站建设成本过亿元;全球首创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解决了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全球性难题;全球首创“氢+5G”智慧码头建设等等。

  创新成就未来,创新赢得尊重。2018年,“连钢创新团队”应邀参加在伦敦举行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从前,像这样的交流从来不邀请亚洲港口,现在,中国不仅参加了,还以主报告人的身份登场,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连钢创新团队”始终秉承“众志成城图强、誓立时代潮头”的团队精神。面对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一项项苛刻的限制条件,“连钢创新团队”不但没有被吓退,反而激发了凝聚力、战斗力,整个团队就像一团火,不断释放着激情、激扬着斗志。一幅码头总平面布局图,团队对9种方案、16种派生形式以及8个要素,进行反复综合比较,得出最优方案;堆场设计,通过对16个因素进行多次综合平衡优化后,确定最终选择;自动化流程的测试案例多达7000多个,在17套环境中进行了十几万次测试……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团队成员们一次次群策群力、一次次挑战极限。

  在设备制造最吃紧的时候,设备监造组的同志兵分四路进驻制造基地,一呆就是半年。一支手电筒、一把游标卡尺、一个笔记本电脑是他们工作上的“三件套”;方便面、榨菜、老干妈辣酱是他们生活上的“三件套”。白天顶着酷暑钻大梁、爬高空,晚上回到办公室,对照图纸研究第二天的监造重点,每天都要忙到夜里10点以后。到了测试阶段,设备需要48小时不停运转,他们也是48小时连轴转。流程优化组的同志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拿着秒表盯在现场,对流程作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不断提升作业效率,一开港便创下了桥吊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开港最高纪录,后又五次刷新纪录,创出了桥吊单机效率44.6自然箱/小时的世界最高纪录。

  2017年5月11日,由“连钢创新团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开业了,不仅实现了“五大突破”“十大创新”,创出了全球自动化码头开港最高效率,而且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走下云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2019年11月28日,二期工程开港运营,将工期又缩减一半,再次创造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速度”。

  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一次没有旁觀者的全民行动。医无私,警无畏,民齐心,人间大义,遍地英雄。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负重前行的背后,一个个凡人善举所点亮的,既是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更是一座用行动熔铸的时代丰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岛市坚决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各条战线听党指挥、尽职尽责,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协同高效的立体防控体系,以昂扬的斗志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抗击疫情最危急、最吃紧的关键阶段,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签下“军令状”、吹响“集结号”、组织“突击队”,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以血肉之躯铸成抵抗疫魔的巍峨长城,保护着身后千万同胞;青岛市派出的援鄂医疗队火速驰援湖北武汉、黄冈两市,紧急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创造患者零死亡、零插管、零事故、零复发且队员零感染的“青岛奇迹”。青岛各区市、各单位以及广大志愿者、志愿组织和普通市民等,用不同方式、尽最大努力为抗击疫情作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相关推荐
  • 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店头电厂二期2×1000MW扩建工程
  • 用大爱感动你我用光芒点亮青岛
  • 年度盘点丨2022年度净水行业大事记
  • 江南水务:江阴南闸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项目申请报告
  • 专业EDI纯水设备
  • EDI水处理设备 水处理设备供应
  • 疏水器 气液两相流水 水位控制器 小东西大用处必可不少的东西
  • 上锅阀门
  • 本网时评_新闻频道_中国山东网
  •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2-2023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友情链接: 傲世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