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利澳注册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首页_利澳注册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
全站搜索
文章正文
首页·澳门注册·主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1-02 01:02    文字:【】【】【
摘要:首页澳门注册主页 2022年,全球经济进入高通胀低增长时期,经济增速大幅放缓,消费需求和海运贸易发展均受到冲击。据克拉克森统计,全球海运贸易量同比收缩0.7%,从而导致新造船

  首页·澳门注册·主页2022年,全球经济进入高通胀低增长时期,经济增速大幅放缓,消费需求和海运贸易发展均受到冲击。据克拉克森统计,全球海运贸易量同比收缩0.7%,从而导致新造船市场成交量下滑、价格涨幅趋缓。全球造船市场普遍面临产业链供应链不稳、综合成本高企等多重挑战,整体盈利难问题较为突出。

  2022年也是公司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前期承接的毛利较低的民船订单陆续开工建造,本期交付的船舶产品在前期生产准备时钢材价格持续处于阶段性高位,公司面临供应链不畅、人工以及配套设备价格普遍上涨等困难,加之子公司武昌造船于报告期内完成整体搬迁,生产线设备相继调试、投产,对生产衔接和效率产生一定影响,使得公司综合成本上涨压力较大,盈利空间不断压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1.55亿元,同比增长11.6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2.61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099元。

  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公司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发展目标,既立足当前解难题、稳发展,也放眼长远谋布局、求实效,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报告期内,公司着力完成以下工作:

  一是,不断强化军工管理,建造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各项军工任务按计划完成,装备高质量交付;二是深化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持续提升装备研制和生产能力,装备研制生产任务稳步开展;三是推进军品修理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全寿期保障能力,装备修理保障任务获得认可。

  一是狠抓生产运行管理,克服不利因素,加强重大节点管控,完成年度交船计划,实现多型高端产品交付。2022年公司实现完工交付民船59艘、560.5万载重吨。报告期内,子公司大连造船建造的全球首艘LNG双燃料动力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远瑞洋”轮、第二代风帆节能环保型超大型原油船“新伊敦”轮、国内首艘满足CCS规范的8500立方米LNG加注船交付;子公司北海造船交付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一号”,创造了养殖渔船单船吨位最大、单船养殖规模最大、单舱水体量最高等多项纪录。

  二是科学谋划经营承接,瞄准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品牌优势,量质并举推动产品结构持续升级。2022年共承接民船77艘、803.8万载重吨。新接订单中,批量船型、中高端船型、绿色船舶订单占比持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大连造船签订生效4艘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正式迈进大型LNG船建造市场领域;获得多艘甲醇双燃料大型集装箱船合同,实现了国内首单突破;LNG双燃料大型集装箱船实现批量承接。北海造船主建船型21万吨散货船获得18艘批量订单,全球主流船东订单份额大幅提升。

  公司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为经营发展“添薪蓄力”。一是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品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紧跟市场发展趋势,持续推动船型的升级换代和产品的绿色智能化转型,做好产品储备,进一步增强中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报告期内,大连造船深入开展绿色环保节能技术研发,开展LNG运输船迭代升级开发;“风帆技术示范应用开发”二期研究成果实船应用,引领清洁能源在大型油船领域的绿色技术发展;完成甲醇燃料VLCC开发并取得DNV和CCS船级社原则性认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节能技术集成控制系统,在绿色船舶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青岛双瑞自主研发的船用氨燃料供给系统,率先通过LR、CCS、DNV及BV船级社全面认证,在氨燃料应用领域保持领先。重庆红江研制的船舶动力关键核心配套系统应用于全球首台11X92-B-LPSCR2.0发动机、国内首台6G50MEC9.6-LGIP双燃料机、双燃料6G70MEC10.5-GI机等,自主研制的中速机关键配套系统也实现了重大突破。江增重工突破关键技术自主研制的低速机增压器CTA150完成实船远洋航行匹配试验,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庆长征自主设计制造的莫桑比克平车(CMZ60)样车成功下线。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公司以深化改革、对标一流为契机,以增强活力、提升效率为核心,以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为主线,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落地,以改革促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效能。一是瞄准行业标杆企业,积极开展横向、纵向对标,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二是,持续推进“压减清退”,深化拓展提质增效。三是,深入推进“成本工程”,面对综合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聚焦重点影响因素,强化成本管控和风险防控,狠抓关键环节成本治理。报告期内,大连造船的部分油船、散货船等船型平均关键建造周期压缩超20%;青岛双瑞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2022年,公司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等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以实际行动推动公司内强质地、外塑形象,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落实国资委关于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有关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梳理问题、明确目标、细化措施、排出计划、压实责任,确保工作落实落地。二是,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持续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增强信息披露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推动规范运作。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合规运作,重点围绕公司治理的各个关键环节,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持续提升诚信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增进市场认同。修订完善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持续建立多层次良性互动机制,共计召开3场业绩说明会,并灵活运用线)等多种形式,积极与投资者交流互动,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回应诉求。五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及中国证监会最新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中国重工所属行业为“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军品领域,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海洋防务装备上市公司,承担着支撑国防建设的重要使命,拥有先进的海洋防务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是海军装备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对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及发展海洋防务装备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展望未来,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为海洋防务装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遇。

  民品领域,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研制及供应商。船舶行业是全球充分竞争的行业,具有明显周期性,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际贸易的逐步复苏等因素带动集装箱船新造船市场需求激增,船舶市场出现明显回升。不过,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持续走弱,贸易需求、航运市场受到波及,船东投资热情减弱,全球新造船市场成交回落。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2年全球共计成交新船881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6.6%。新船订单结构发生变化,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成交量同比分别降59.8%、50.0%和38.6%,但LNG运输船同比增长146.1%,占新船成交总量的19.6%。截至2022年末,全球手持订单规模为23093万载重吨,同比上涨1.9%。国内新造船市场也同样出现回落,根据克拉克森数据,我国新接订单量477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2.7%;截至2022年末,手持订单量1168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6%。

  2022年,国际海事规则的不断更新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绿色环保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持续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国际海事规则方面,《压载水管理公约》(BWM)修正案、《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修正案、《国际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国际公约》(AFS)修正案等一系列强制性/类强制性文件出台,显示国际海事组织(IMO)对全球航运业碳排放控制力度持续加强,清洁能源转型是航运业发展必然趋势,清洁燃料动力船舶需求有望迎来稳健增长。此外,MARPOL附则VI修正案中对船舶能效指数(EEXI)与碳排放强度指数(CII)的要求于2023年1月1日起强制实施,当前全球现役船队中符合该要求的船舶仍然较少,绿色船舶仍将是市场需求重点,LNG、甲醇、氨等多种燃料船舶将呈现并行发展态势。

  产业政策方面,2022年国家相继颁布《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在科技创新发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远洋渔业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做出明确部署,为我国船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相关政策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船舶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有力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提升。

  中国重工为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五大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从产品用途区分,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科考装备和海洋开发装备等;从领域区分,主要业务分为军品业务领域和民品业务领域。作为海军装备的供应商,公司军品业务领域主要包括:航空母舰、大中小型水面战斗舰艇、常规动力潜艇、军辅船等。公司民品业务领域主要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气船、海工船、科考船及其他装备等。

  中国重工为控股型公司,生产经营业务主要通过下属各子公司进行。公司下属子公司以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为主,主要经营模式为以销定产的个性化订单式经营模式,即生产部门根据销售部门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安排制定生产计划,并指导采购部门进行采购。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其中,对于船舶制造业务,公司下属造船子公司在与船东签订造船合同后,根据规格书设计船舶施工方案,将相关文件送交船级社、船东等审查,经各方批准后,造船子公司进入订货、下料、建造程序,并根据船舶建造的各个节点收取船东相应款项,公司按照新收入准则确认收入。

  作为产业链最完整的海洋防务装备上市公司,公司承担着我国航空母舰、各型驱逐舰、护卫舰、常规动力潜艇等海洋防务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拥有先进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海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公司积极开拓军贸市场,研制出一批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军贸产品,目前已经同多个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军贸合作关系。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船舶制造上市公司,旗下拥有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造船企业,业务覆盖船舶造修全周期,形成了VLCC、大型LNG船、万箱级集装箱船、LR2成品油船、好望角型散货船、25万吨矿砂船、40万吨矿砂船等多个优势船型,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多种类型的船型开发制造。其中,大连造船研制的VLCC全球市场份额领先。

  1.公司作为军工央企上市公司,坚决履行强军首责,军工核心突出,军品业务的稳定增长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之一。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我国海军装备体系建设加速推进,成为公司业绩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2.船舶行业为典型外向型行业,行业形势与经济、航运等密切相关。国际局势、全球经济贸易走势等直接影响航运市场景气度,并进一步传导到新造船市场。民船市场景气度以及船舶建造综合成本均是船企业绩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将影响公司的业绩增长空间。

  3.行业政策变革引领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船舶工业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建设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为船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同时,在“双碳”背景下,国际规则公约对绿色环保要求持续深化,将进一步带动船舶技术优化与设备更新改装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4.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是公司经营业绩改善的内生动力。公司深入实施“成本工程”,聚焦原材料、大宗物资、人工费用等成本管控;科学谋划经营接单,着力提升产品批量接单和批量建造占比,为流水节拍生产作业和降本增效提供支撑;同时,进一步深化细化生产管理,着力压缩主建船型关键建造周期,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努力推动业绩提升。

  公司为我国海军防务装备的主要研制和供应商。长期以来公司坚持“以军为本”的发展理念,履行保军强军首责,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研制出技术性能先进的防务装备,有力支撑我国海军装备建设。公司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施、人才优势,不断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军工产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提供一流装备。

  公司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积累了大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是引领行业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深化科技战略研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积极落实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形成多渠道的研发投入体系,构建了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科技优势不断巩固,在多个领域拥有优势产品与核心技术,科技成为引领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集聚了大批具有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洞悉行业的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经营管理队伍、科技研发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公司人才队伍中包含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以及其他技术专家、技能专家等高级人才。在人才机制方面,公司持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扎实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用人机制,培养了一支极具经验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公司产业覆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各产业领域全面优化、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较好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防御及化解行业系统性风险,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随着中国船舶集团整合融合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技术水平、管理效率、资源利用、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围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船舶配套、售后服务等船舶全产业链业务,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集团规模优势和协同优势进一步显现,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军为本,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武昌造船建造的台湾海峡首艘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6”、三沙1000吨综合执法船交付入列,在保障战略物资运输通畅和重要航运通道安全、助力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连造船建造的全球首艘LNG双燃料动力VLCC“远瑞洋”荣获“2022年度世界名船”、“翼型风帆助推超大型原油船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好设计”金奖;大连造船建造的世界上首个应用挪威船级社最新规范设计的超大型海工项目Bacahau浮式生产储卸油船船体及生活楼项目顺利出坞。北海造船建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顺利交付,被国家发改委列入2022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武昌造船成功交付我国首批智能LNG动力守护船,填补了我国智能LNG动力守护船领域空白,船舶性能、环保指标、技术水平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重庆江增自主研制的CTA140涡轮增压器与世界首台应用于核电领域的8ML390柴油机一次性匹配试验成功,正式进入核电应用领域。青岛双瑞加快推进FGSS系统开发及产业化,行业内率先突破关键技术,成功开发船用氨燃料供给系统,全球首获LR和CCS船级社认证证书,国内首获DNV和BV船级社认证证书。继衡远科技、重庆红江、江增重工、七所高科、平阳煤机等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后,2022年大连船推入选工信部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重庆红江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1.55亿元,同比增长11.67%;实现利润总额-25.50亿元,上年同期为1.55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61亿元,上年同期为2.20亿元。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1,888.97亿元,同比增长4.86%;负债总额1,048.13亿元,同比增长11.45%;所有者权益总额840.84亿元,同比下降2.34%,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834.87亿元,同比下降2.13%。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船舶工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产业,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过去几年,船舶市场在海运贸易结构巨变、绿色转型加速、国际规则逐步清晰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迎来新发展。展望未来,短期新造船市场调整风险逐步加大,但中长期来看,受到中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海运贸易结构调整、行业绿色转型加速等因素支撑,全球新造船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海洋防务装备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2023年,我国国防预算同比增长7.2%,保持稳健增长,为国内军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政治与安全局势复杂多变,多国或以此为契机加大海洋防务投入,也给军贸业务发展带来机遇。

  海洋开发装备领域。海洋油气资源是当前能源开发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等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使海洋油气供需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海上油气开发活动将持续活跃,装备需求、利用率、租金等也将继续上涨。公司作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的重要供应商,已承接并交付了多艘FPSO订单,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此外,未来在新型海上风电施工装备和运维装备方面,公司也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和建造优势,持续开拓市场。

  众多机构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将延续低增长态势,且增速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在增大。世界贸易组织最新预计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1.7%,明显低于过于12年以来的平均增速2.6%。需求收缩将对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预测,2023年全球新船年均需求约7100万载重吨。不过,中长期来看,为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温室气体初步战略目标,全球新老船舶更替速度将会加快,船舶市场正在加快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高端市场份额提升仍有较大潜力;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推进建设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都将为船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需要注意的是,全球船企手持订单量饱满、首制船比例高、国际形势对供应链纳期带来较多不确定性,叠加原材料、船舶配套价格波动,以及行业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船企生产管理和成本管控也面临考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将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内沿海城市先后出台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为海洋牧场、深海养殖等产业提供支撑和发展机遇,深海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装备市场空间广阔。全球修船市场仍有较大发展前景。根据克拉克森预测,全球船队未来两年总体增幅2.3%,船龄较十年前增长了2.4年,特别是航运市场复苏后,部分船队大修需求释放,修船市场将迎来新机遇。改装方面,国际海事组织(IMO)对全球航运业碳排放控制力度逐步加强,使用清洁燃料动力船舶是航运减排的最主要措施,随着船舶能效指数(EEXI)与碳排放强度指数(CII)于2023年1月1日实施,将催生一系列船舶节能改装需求。

  船舶配套产品在船舶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现阶段全球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饱满,加之绿色化、智能化配套产品需求提升,船舶配套需求持续增长,船舶配套市场大有可为。此外,我国船舶配套产品整体本土化率低于韩、日水平,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船舶配套本土化需求有望进一步增强。

  机电装备领域各细分市场也同样需求稳定。石油石化装备方面,随着国际油价回升,石油化工装备需求有望提升,我国作为全球第二石油消费国,国内石油石化装备发展将进一步得到支撑。煤炭机械方面,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煤炭年产量将控制在41亿吨左右,相较于目前总体保持稳定,煤炭机械需求总体平稳。

  交通装备方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中长期来看交通装备行业新需求将不断涌现。

  随着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新模式新业态不断革新,未来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领域,伴随旧船压载水处理系统加装的基本完成,预计未来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需求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船用供气系统领域,随着绿色船型需求的大幅增加,包括船用LNG供气系统(FGSS)、船用氨燃料供给系统(AFSS)、船用甲醇燃料供应系统(LFSS)等在内的船用清洁燃料供气系统将迎来快速发展。核电领域,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前提下,据中国核学会预测,2022-2025年中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大装机规模,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7000万千瓦左右,预计核电关键配套设备等将迎来一批订单释放。智能装备领域,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推动和系列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智能装备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公司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引领海洋装备发展、支撑国防军工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把握低碳、绿色、智能转型趋势,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做优海洋防务装备产业、巩固拓展海洋开发装备产业、持续做强民船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和质量效率效益,全面建成主业突出、运作规范、业绩优秀的世界一流海洋装备上市公司。

  一是坚决履行强军首责,着力做优海洋防务装备产业。着力抓好军品生产,落实落细生产计划,强化综合管控和组织协调能力,全面推行装备精细化质量管理,高质量完成军工任务,为一流海军建设提供一流海军装备。持续优化军贸市场结构,主动对接客户需求,积极开拓国际军贸市场,发展国际军贸业务。

  二是做优民船产业。持续优化民船产品结构,加快推动产品向中高端船型转型发展。多措并举争取订单,进一步稳固主力产品市场份额,同时围绕绿色、智能、深海、极地等装备领域,着力提升研制建造能力,拓展民船产业发展新空间。持续推进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升级,提高精细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民船产业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转型。

  三是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积极拓展优化战略新兴产业结构,逐步打造新兴产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进光热、核能等清洁能源和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强营销策划和产品推广,实现产业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持续推动三大主流船型等产品的优化与升级,突破高端船海装备关键技术,加快关键船用配套设备技术攻关,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企业提质增效。稳妥推进资源优化调整,科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重点亏损企业专项治理,多措并举优化存量资源,充分盘活资产。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顶层策划,完善干部人才制度体系,健全完善高级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任用激励机制。

  六是加强科学管理,着力提升治理水平。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健全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强化管理创新。以“成本工程”为抓手,以市场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为主线,加强成本精细化管控,推进效益提升。全力推进“法治船舶”建设,持续推进公司规范治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公司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

  分析研判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锚定全年目标,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2023年度,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超过450亿元。为此,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履行强军首责,确保年度军工任务圆满完成。二是持续巩固海洋防务装备核心优势,积极承接防务装备新订单,巩固军品精细化管理成果,持续提升建造质量和效率。三是全面提升军品维修保障能力,完成年度保障任务。

  一是紧跟全球新造船市场趋势,量质并举加强市场开拓,着力提升批量订单和中高端船型订单占比,持续推进产品转型升级。二是全力以赴做好生产交付,加强生产组织,深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缩短主力船型建造周期,确保关键船型和首制船按期实现关键节点,稳妥有序推进在建项目按期交付。三是深化细化“成本工程”,加强成本体系建设,狠抓体系协同,强化全流程精细成本管控,精进全面预算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

  一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原创技术供应能力。二是紧跟全球造船市场技术热点,持续升级优化优势船型,加大“低碳、零碳”主建船型研发力度,增强船型技术储备,推动产品和产业升级。三是抓住船海产业新增长机遇,围绕当前深远海洋资源利用开发热点,拓宽相关装备应用领域。四是加强关重配套核心技术攻关,重点聚焦解决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以及进口替代问题,提升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

  一是持续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优化完善管控体系,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二是扎实推进整合融合,优化资源配置,着力精干主业,加快低效无效资产处置,促进资产高效利用。三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管理效能。四是持续落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求,坚持规范公司管理和内部控制,全面加强风险管理,提升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和发展质量。

  上述经营目标不代表公司对2023年的盈利预测,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当前,船舶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叠加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和高通胀,全球需求可能受到较强抑制,将对贸易与航运市场带来不利影响,短期全球新造船市场面临调整的风险,将给公司经营接单带来挑战。

  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建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船舶市场行情研判机制,科学评估和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实现对重点问题的快速反应和决策。同时,公司还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作,积极开拓新客户,拓展订单来源,紧盯潜在订单机会,争取批量承接高质量订单。

  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新造船市场存在逐渐降温风险,倘若新船订单持续减少,接单竞争将日益激烈。韩国发布《确保造船产业超级差距战略》并重启封存的船厂设施,谋求造船产业的新竞争优势。不少船厂也争相进入LNG船、双燃料动力船等中高端船型和绿色船舶领域。面对多重竞争,我国船企在维系和开拓市场特别是中高端船型市场上面临较大挑战,市场竞争可能进一步加剧。

  公司将充分发挥各产业板块的资源、技术、品牌及协同优势,增强业务发展合力,持续巩固VLCC、大型箱船、大型散货船及LNG船等船舶建造的竞争优势,积极布局低碳、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开发绿色环保主流船舶、高技术船舶及核心配套设备,持续推动产品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大生产设施的技术改造,加快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

  未来,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较快。当前,船舶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船舶绿色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呈现多元化路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临着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突破难度大的风险,可能会对新产品的推出和新市场的抢占等产生一定影响。

  公司将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把握最新行业需求动向,精准定位研发领域与技术方向。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化前瞻性、基础性、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科技供给能力和水平,引领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快船舶配套产品研发,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水平。进一步加快推进创新机制建设,深化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提高科技创新成效。

  船用钢板等材料和物资价格持续波动,存在新一轮上涨风险;近两年新船承接与交付相对集中,船用主机等主要船用设备需求明显提升,存在价格上涨风险;船厂生产任务饱满与劳动力不足矛盾突出,存在人工成本持续高企的风险。

  公司将扎实推进成本工程,提高物资集中采购效率效果,加强关键产品的生产进度管理和关键周期管理,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产品供应管理能力,积极对冲成本上涨风险。加大主建船型的批量接单力度,有效压降单船建造成本。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通过数字化、信息化能力建设,提高生产组织效率和关键生产环节控制效果,提升管理水平。

  公司船舶建造产品及进口物资主要以外币计价,收支结算币别及结算量不匹配等因素形成一定的外汇风险敞口,汇率波动可能对公司手持船舶合同未来净收汇及手持外币资金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将持续加强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跟踪研判,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不以投机为目的,严守套期保值原则,严格按要求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工信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开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A股终于回稳了?整体估值已比1664点低17%,春天还会远吗?此时贪婪应压倒恐惧……

  工信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开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A股终于回稳了?整体估值已比1664点低17%,春天还会远吗?此时贪婪应压倒恐惧……

  工信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开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A股终于回稳了?整体估值已比1664点低17%,春天还会远吗?此时贪婪应压倒恐惧……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相关推荐
  • 首页-利澳平台-注册登录
  • 首页·澳门注册·主页
  • 鼎汇注册-[鼎汇平台] 注册中心
  • 万博娱乐-安全吗
  • 火星娱乐_火星注册【1号团队】
  • 摩鑫注册-1956注册
  • 盛悦娱乐挂机-提款要多久
  • M5娱乐注册-平台注册
  • 首页、(万向注册)、首页
  • 金洋娱乐平台-平台首页
  •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2-2023利澳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友情链接: 傲世皇朝